目 錄
前 言 ………………………………………………………… 2
第一部分 調研基本數據 ………………………………… 3
第二部分 調研結果分析 ………………………………… 7
(一)醫師執業環境………………………………………… 7
(二)醫師的工作壓力………………………………………10
(三)醫師的工作時間………………………………………13
(四)醫師收入………………………………………………24
(五)多點執業………………………………………………32
(六)醫師健康問題…………………………………………36
(七)醫療暴力………………………………………………41
(八)醫維基金………………………………………………47
(九)媒體在醫患關系中的作用……………………………48
(十)醫療責任保險…………………………………………49
第三部分 結束語……………………………………………52
鳴 謝…………………………………………………………54
前 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于1999年5月1日正式實施,該法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同時也是醫師隊伍走向規范化、法制化的里程碑。隨著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入,醫患關系出現了新的變化,醫患互信受到沖擊,醫患糾紛及傷醫事件時有發生;不僅如此隨著改革的推進醫療體制固有的問題逐漸顯現,人才短缺導致醫師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醫師自身健康狀況惡化;人事制度改革與薪酬制度改革的遲緩,導致醫師付出與收入不成比例,這些問題亟待解決。中國醫師協會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成立的學術性行業組織。自成立以來,致力于推動醫學科學發展、維護廣大醫師和患者的合法權益、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為更準確了解當前醫師的執業狀況,反映廣大醫務人員心聲,探討改善執業環境,保障醫師和患者的合法權益,促進醫患互信,中國醫師協會分別在2002年、2004年、2009年、2011年和2014年進行了五次醫師執業狀況調研,為了體現時效性,現將2009年2011年2014年三次調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出具《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
第一部分 調研基本數據
2009年、2011年、2014年三次調研采取發放調查問卷與當面訪談相結合的形式,共在北京、浙江、福建、廣西、山西、湖南、吉林、山東、河南、廣東、海南、云南、甘肅等地發放《醫師執業狀況調查問卷》12683份,回收有效問卷9524份,有效回收率為75.10%。其中2009年3182份,2011年3704份,2014年2638份,三次調研問卷回收率符合統計學要求,現將三次的調研數據進行比對和分析。
三次調研中,2009年的調研未對性別進行分類;參與2011年調研的醫師共3704人,其中男性為47.73%,女性為52.27%;參與2014年調研的醫師共2638人,其中男性為48.98%,女性為46.02%(二者之和不足100%,原因在于有效問卷中有132份問卷未注明性別但其他項目填寫符合要求,故未予剔除)。兩次調查的性別比均無顯著性差異(附圖一)。
附圖一: 性別分布
2009年和2011年調查結果未對年齡進行分組,參與2014年調研的醫師,年齡在25-35歲的人數占51.23%,36-45歲人數占32.53%,46-60歲的人數占16.21%(附圖二),中青年是2014年調研的積極參與者。
附圖二:年齡分布
2009年和2011年調查結果未對學歷層次分析,2014年參與調研的醫師的學歷層次為大專的醫師人數占13.34%,學歷為本科的醫師人數占47.65%,學歷為碩士的人數占27.34%,學歷為博士的人數占11.66%(附圖三),本科醫師參與本次調研的較多。
附圖三:學歷程度
參與調研的醫師職稱分布為:2011年初級職稱人數占31.42%,中級職稱人數占35.77%,副高職稱人數占21.33%,正高職稱人數占11.48%;2014年初級職稱人數占38.06%,中級職稱人數占35.89%,副高職稱人數占19.03%,正高職稱人數占7.02%(附圖四);以初級和中級醫師參與較多。
附圖四:職稱分布
參與調研的醫師所在醫院級別分布為:2011年,三級醫院占71.13%,二級醫院占23.45%,一級醫院占5.42%;2014年三級醫院占59.27%,二級醫院占31.25%,一級醫院占3.75%,其他醫院占5.73%(附圖五),兩次調研均顯示三級醫院的醫師參與調研的較多,2011年三級醫院醫師參與調研的比2014年的多,但二級醫院醫師比2014年的少,二者沒有顯著性差異。
附圖五:醫院級別分布
參與2011年調研的醫師就職醫院所在地,城市的占84.48%,縣城的占11.33%,鄉村的占4.19%。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一級醫院及鄉村醫院醫師參與的比例較低。
第二部分 調研結果分析
2009年、2011年及2014年三次調研項目的側重點有所不同。2009年主要針對《執業醫師法》、醫療糾紛、醫師維權、執業環境、醫學人文等進行;2011年主要圍繞執業環境、醫患關系、醫療糾紛、醫師工作壓力、醫師收入等進行;2014年則主要圍繞醫師平均每周工作時間、醫師健康狀況、醫師收入、醫師工作壓力、醫患關系、醫維基金等進行,三次調研的結果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現將三次調研綜合分析形成本報告。
(一)醫師執業環境
醫師的執業成本高、風險高、工作強度大是人們有目共睹的,醫師的執業環境問題應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2009年醫師執業狀況調研報告分析表明,在被調查的醫師中,認為醫師執業環境“良好”和“一般”的分別為7.44%、28.9%,而選擇“較差”和“極為惡劣”的則分別達到39.57%和24.04%。
2011年醫師執業狀況調研報告對執業環境統計結果顯示,近一半(48.51%)的醫務工作人員對當時的執業環境不滿意,而滿意的比例僅為19.02%。為了細化統計數據,2011年對調查問卷做了性別、職稱、醫院級別、所在地區等不同的分類統計。性別上,男性醫師(54.13%)明顯比女性醫師(43.13%)對執業環境不滿意。職稱上,級別越高對醫療執業環境不滿意比例逐級上升,其中正高級別醫務人員不滿意的比例最高,為55.47%。醫院級別上,一級醫院滿意程度較低,僅11.46%,還不到三級、二級醫院平均滿意率(19.84%)的三分之二;醫院所在地區上,鄉村醫院工作人員對執業環境的滿意度最低,其中不滿意的比例高達59.86%,滿意的比例僅為5.44%,滿意度還不到城市和縣城平均滿意度(18.04%)的三分之一。上述數據說明一級醫院、鄉村醫院這種級別較低醫院的醫療條件和醫師個人成就感不盡如人意,若不加大對基層和鄉村醫療機構的投入,基層醫務人員隊伍的穩定問題會影響醫療服務下沉目標的實現。
美國某報社舉辦過一次“在這世界上誰最快樂”有獎征文,排名第一的就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醫師。但如果中國的醫師幸福感比較令其滿意的話,愿意再次選擇醫師為職業和愿意子女選擇醫師為職業應當是一個指標。因此多次調研我們都把醫師是否希望自己的子女報考醫學院校作為一項指標。在2009年的調研中,醫師愿意自己的子女報考醫學院校的占9.90%,而不愿意的則為62.49%,隨子女意愿的占28.11%。
在2011年調研中,醫師希望自己的子女從醫的醫師占6.83%,而不希望的則為78.01%,無所謂的為15.16%。
在2014年的調研中,醫師希望和非常希望自己的子女從醫的占15.69%,而不希望和絕不希望的占64.48%,無所謂的占14.7%。
附表1-1醫師希望自己的子女從醫的比例
年份 | 希望(%) | 不希望(%) | 無所謂(%) |
2009 | 9.90 | 62.49 | 28.11 |
2011 | 6.83 | 78.01 | 15.16 |
2014 | 15.69 | 64.48 | 14.7 |
χ2=186.728 P=0.000
由附表1-1三次調查結果可知,醫師希望自己子女從醫的比例均不高,三次比較經Kruskal Wallis H 秩和檢驗差異有顯著性(P=0.000),經兩兩比較三次調查之間均有顯著性(p<0.017),說明近年來,醫師們越來越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報考醫學院校。
附圖1-1:醫師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報考醫學院?;驈尼t
附圖1-1為醫師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報考醫學院?;驈尼t五次調查結果的比較。醫師不希望子女或親人從醫的比例2011年比2009年明顯升高,但2014年與2011年的數據相比不希望自己子女從醫的比例明顯下降但仍高達64.48%,這進一步印證了醫師對執業環境不滿意進而影響到職業成就感的評價,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醫師是健康衛士,有了穩定的醫師隊伍,才能保護人民的生命健康。我們希望社會采取各種措施提高醫師的執業安全感和榮譽感,只有這樣健康中國才能有實現的人才保障。
(二)醫師的工作壓力
醫師職業關乎人的生命健康,這一特點決定了醫師的工作壓力巨大。醫師工作壓力究竟來自于工作本身還是工作之外的其他因素, 2011年調研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從結果來看,醫師的工作壓力(多選題)主要來源于:醫療糾紛、工作量大以及患者的期望值太高,有70.67%的醫師將此三項列為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而選擇“行業競爭非常激烈”這一選項的比例明顯較低(附表2-1)經卡方檢驗差異有顯著性(P=0.000)。這一結果是否表明醫療行業的行業競爭壓力并不大。為此,我們走訪了多位知名醫學專家,大家認為醫療行業是知識密集行業,同行競爭的壓力是很大的。醫師們認為同行競爭的壓力雖大但有序可循,且同行競爭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與此相反,面對社會的不理解和患者的責難,醫生們感到難以預料和掌控,這種無所適從的壓力讓醫生更難以應付。職稱上,正高級人員承受的來自“醫療糾紛”的壓力最大;醫院級別上,醫院級別越高,來自“工作量”的壓力也越高,數據表明,在緩解看病難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再單靠提高工作效率、醫生縮短休息時間的方法去解決,中國大醫院醫師的工作負荷已呈現“超載”現象。從醫院所在地區來看,縣城醫院承受的來自“患者期望值太高”的壓力明顯高于城市和鄉村的醫院,這可能和縣醫院是一個基層區域的醫療中心,患者對其醫療效果的期望值很高,但由于我國縣級醫療機構醫療設備和醫療技術水平和三級醫院相比具有局限性,患者的期望讓醫生們產生了一定的壓力。
從2014年的調研結果來看,醫師的工作壓力主要來源于:工作量特別大
占76.50%,醫療糾紛多占71.76%,患者的期望值太高占72.71%,傷醫事件頻發占69.60%,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占29.11%(附圖2-1)。醫師工作壓力來源經檢驗差異有顯著性(P=0.00)。壓力較大的是工作量大、醫療糾紛、患者的期望值高,本選項“行業競爭非常激烈”這一選擇相較其他選項比例明顯較低,這一結果進一步表明醫師工作的壓力主要不是來源于行業本身的競爭,而是來源于因醫療行為產生的工作量大、醫療糾紛多、患者過高的期望以及傷醫事件頻發(附表2-1),這也與2011年的調研結果一致,兩次調查結果比較,差異沒有顯著性(P=0.974)
附圖2-1:醫師的工作壓力(可多選)
附表2-1 醫師的工作壓力來源分布表
壓力來源 | 2011年** | 2014年* | ||||
例數 | 是 | % | 例數 | 是 | % | |
醫療糾紛 | 3704 | 2630 | 71 | 2638 | 1893 | 71.8 |
傷醫事件頻發 | 3704 | – | – | 2638 | 1836 | 69.6 |
工作量大 | 3704 | 2593 | 70 | 2638 | 2018 | 76.5 |
患者期望值高 | 3704 | 2630 | 71 | 2638 | 1918 | 72.7 |
行業競爭 | 3704 | 1111 | 30 | 2638 | 768 | 29.1 |
χ2=0.221,p=0.974
*χ2=1762.555,p=0.000 ** χ2=1915.179,p=0.000
–未調查
調研結果讓我們想起1915年去世的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贬t學是為了呵護人的健康、解除人的種種不適而產生的一種專門的學問,但由于醫學發展的局限性,有的疾病只有約四分之一可以找出病因,其中又有約十分之一可對因治療,其余只能對癥治療。醫師不是萬能的,治療不是全能的,銘言就是對醫學所起作用的真實寫照。當出現不良醫療后果時,面對患方的責難,醫師難以預料和掌控,讓醫師有較大的心理壓力,這也是醫師職業成就感不強的原因之一。
我們希望廣大醫師積極投身健康教育,讓社會理解醫學的能力界限,主動架起醫患溝通的橋梁。同時我們也希望廣大患者理解醫師工作的性質是給病痛中的人們提供幫助,尚不能完全滿足人們對疾病治療的全部需求。我們應該建立起尊重生命規律、尊重醫師勞動的社會氛圍,讓醫師更專注于為人們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三)醫師的工作時間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2月在江蘇視察時給中國大城市的大醫院一個形象的比喻:大城市的一些大醫院像打仗,始終處于“戰時狀態”,人滿為患。
我們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大城市大醫院的“戰時狀態”,對患方而言是看病難導致的人滿為患,對醫方而言是由于醫院人滿為患而導致的醫務人員的工作處于“戰時狀態”。本次調研結果很好地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比喻。
2014年調研統計結果顯示:52.72%的醫師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在40-60小時,32.69%的醫師在60小時以上,14.43%的醫師工作時間在40小以內。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在40小時到60小時之間的醫師中,25歲到35歲的醫師占47.56%,36歲到45歲的醫師占34.66%,46歲到60歲的醫師占17.70%(附圖3-1);初級職稱占35.99%,中級職稱占34.37%,副高占21.52%,高級職稱占8.13%(附圖3-2);三級醫院醫師占58.60%,二級醫院醫師占31.90%,一級醫院醫師占5.88%,其他醫療機構占3.62%(附圖3-3)。在參與調查的三級醫院醫師中91.81%的醫師需要加班工作, 二級醫院醫師中79.38%的醫師需要加班工作, 一級醫院醫師中66.67%的醫師需要加班工作(附圖3-4)??梢娂墑e越高的醫院工作量越大。
附圖3-1:2014年醫師每周工作時間各年齡比例
附圖3-22014年醫師每周工作時間與職稱比例
附圖3-3:2014年醫師工作時間中各級醫院分布比例。
附圖3-4 2014年各級醫院每周加班情況分布比例
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在60小時以上的醫師中,25歲到35歲的醫師57.27%,36歲到45歲的醫師占30.05%,46歲到60歲的醫師占12.68%;初級職稱占39.48%,中級職稱占36.62%,副高占16.88%,高級職稱占7.01%;三級醫院醫師占72.43%,二級醫院醫師占23.77%,一級醫院醫師占1.84%,其他醫療機構占1.96%。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在40小時以內的醫師中,25歲到35歲的醫師占50.97%,36歲到45歲的醫師占30.19%,46歲到60歲的醫師占18.84%;初級職稱占42.54%,中級職稱占39.72%,副高占14.92%,高級職稱占2.82%;三級醫院醫師占33.80%,二級醫院醫師占44.60%,一級醫院醫師占13.01%,其他醫療機構占8.59%。
分析各級醫院目前每周平均工作時間(附表3-1),了解醫院級別與加班時間的關系。
附表3-1 所在醫院目前每周平均工作時間表
所在醫院 | 您目前每周平均工作時間(小時) | 合計 | ||||
<40 | 40~60 | 60> | ||||
三級 | 人數 | 122 | 777 | 591 | 1490 | |
百分比(%) | 8.2 | 52.1 | 39.7 | 100.0 | ||
二級 | 人數 | 161 | 423 | 194 | 778 | |
百分比(%) | 20.7 | 54.4 | 24.9 | 100.0 | ||
一級 | 人數 | 47 | 78 | 15 | 140 | |
百分比(%) | 33.6 | 55.7 | 10.7 | 100.0 | ||
其他 | 人數 | 31 | 48 | 16 | 95 | |
百分比(%) | 32.6 | 50.5 | 16.8 | 100.0 | ||
合計 | 人數 | 361 | 1326 | 816 | 2503 | |
百分比(%) | 14.4 | 53.0 | 32.6 | 100.0 |
X2=165.892,p=0.000
附表3-2 各級醫院醫師每周平均工作時間的平均秩比較
分組 | N | 平均秩 |
三級 | 1490 | 1380.24 |
二級 | 778 | 1117.01 |
一級 | 140 | 856.08 |
其他 | 95 | 929.63 |
Total | 2503 | - |
附表3-3 不同醫院每周平均工作時間多重比較
比較組 | Z值 | P值 | 檢驗水準α′* |
三級與二級** | -9.173 | 0.000 | 0.008 |
三級與一級** | -9.157 | 0.000 | 0.008 |
三級與其他** | -6.524 | 0.000 | 0.008 |
二級與三級** | -4.377 | 0.000 | 0.008 |
二級與其他** | -2.708 | 0.007 | 0.008 |
一級與其他 | -0.711 | 0.477 | 0.008 |
* 因比較次數為6次,故選檢驗水準為α′=0.008
** 差異有顯著性
附表3-3是雙向有序屬性不同的行列表,要比較不同醫院醫師的平均工作時間的差異,需選擇Kruskal Wallis H 秩和檢驗。經檢驗 X2=165.892,p=0.000<0.05,差異有顯著性,可以認為不同級別醫院醫師的每周平均工作時間不同,級別越高的醫院,醫師每周的平均工作時間越長(見附表3-2中的平均秩),即要加班的時間越多。經兩兩比較只有一級與其他醫院醫師的平均工作時間沒有顯著性差異,其他組兩兩之間均有顯著性差異(見附表3-3),進一步驗證級別越高的醫院,醫師的平均工作時間越長,即三級醫院醫師每周平均工作的時間40小時以上的最多,其次是二級醫院,一級和其他醫院每周平均工作40小時以上的較少。
在參與調查的醫師中,25歲至35歲的醫師中85.69%的醫師需要加班工作,36歲至45歲的醫師中86.63%的醫師需要加班工作,46歲至60歲的醫師中83.34%的醫師需要加班工作(附圖3-5)。
附圖3-5:2014年各年齡醫師加班情況
在參與調查的醫師中,具有初級職稱的醫師中83.65%需要加班工作,具有中級職稱的醫師中83.74%需要加班工作,具有副高職稱的醫師中88.50%需要加班工作,具有高級職稱的醫師中94.08%需要加班工作(附圖3-6)。
附圖3-6:2014年不同職稱平均每周加班情況
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加班工作已經成為絕大多數醫師工作的常態,并且醫院的級別越高加班工作醫師的比例越高。
附表3-4 各年齡組目前每周平均工作時間表
年齡(歲) | 您目前每周平均工作時間(小時) | 合計 | |||
<40 | 40-60 | 60> | |||
25~ | 人數 | 184 | 634 | 465 | 1283 |
百分比(%) | 14.3 | 49.4 | 36.2 | 100.0 | |
36~ | 人數 | 109 | 462 | 244 | 815 |
百分比(%) | 13.4 | 56.7 | 29.9 | 100.0 | |
46~60 | 人數 | 68 | 236 | 103 | 407 |
百分比(%) | 16.7 | 58.0 | 25.3 | 100.0 | |
合計 | 人數 | 361 | 1332 | 812 | 2505 |
百分比(%) | 14.4 | 53.2 | 32.4 | 100.0 |
χ2=14.593,p=0.001
附表3-5 各年齡組醫師每周平均工作時間的平均秩
年齡(歲) | N | 平均秩 |
25~35 | 1283 | 1294.63 |
36~45 | 815 | 1235.23 |
40~60 | 407 | 1157.36 |
附表3-6 各年齡組醫師每周平均工作時間多重比較
比較組 | 統計量 | P值 | 檢驗水準α′* |
25~與36~ | -2.047 | 0.041 | 0.017 |
25~與46~ ** | -3.651 | 0.000 | 0.017 |
36~與46~ | -2.04 | 0.041 | 0.017 |
*因比較次數為3次,故選檢驗水準為α′=0.017
** 差異有顯著性
附表3-4仍是雙向有序屬性不同的行列表,比較不同年齡醫師的平均工作時間的差異,宜選擇Kruskal Wallis H 秩和檢驗。經檢驗,χ2=14.593,p=0.001,差異有顯著性,可以認為不同年齡醫師的每周平均工作時間有顯著性差異,其中25~35歲,工作時間較長(見附表3-5中平均秩)。經兩兩比較可知只有25~35歲與46~60歲組差異有顯著性,其他兩組差異沒有顯著性(見附表3-6),這與實際情況相符合。這說明各年齡組的醫師均需要加班工作,每周工作時間都較長,其中25~35歲組更為突出。
附圖3-7:醫師每周平均工作時間
工作時間,又稱法定工作時間, 是指勞動者為履行工作義務,在法定限度內,在用人單位從事工作或者生產的時間。根據《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我國的標準工時為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
“當醫生很辛苦”這是我們在訪談中最常聽到的感嘆之一,這種感嘆常常從大城市高級別醫院的醫師口中發出。中國城市醫生是世界上最勞累的醫務群體之一,超時工作必然擠占醫師的休息、娛樂、繼續教育時間。
附圖3-8:醫師是否休過年假情況
統計表明僅有17.85%的醫師可以按規定休完年假,而39.98%的醫師基本不能休年假(附圖3-8);23.96%的醫師所在的醫療機構從來沒有組織業余活動,65.35%的醫師所在的醫療機構雖然有組織業余活動,但也非常少;由于超時工作,47.5%的醫師很少有時間參加業務學習和技能培訓,這無疑會影響醫師的執業素養。超時工作、不休假、沒有業余活動這種工作狀態就是“戰時狀態”。超時工作不僅影響醫師的生活質量,更重要的是長時間工作的疲勞對醫療安全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對廣大患者不利。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住院醫師普遍存在過度疲勞,許多醫師超過1/4的清醒時間會受到疲勞的嚴重影響,使出現醫療差錯的風險增加。
在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11月1日間,研究者通過一種活動記錄檢查儀,連續記錄了兩家大型三級醫療中心的27名住院醫師兩周內的睡眠和清醒狀態,并每天通過問卷評估其精神疲勞程度。
結果為,所有住院醫師的平均每日睡眠時間為5.3小時,在其48%的清醒時間內,其精神效能低于80%,且有27%的清醒時間其精神效能甚至低于70%,后者相當于在血液酒精含量0.08%的水平下工作。研究所采用的評估模型顯示,在此疲勞水平下的住院醫師與休息良好的對照組相比發生醫療差錯的風險增加22%,且夜班醫生(下午6點至次日上午8點上班)受到的影響(較對照組風險增加24%,P=0.045)較白班醫生(早6點至下午6點上班,較對照組風險增加19%)更大(P=0.02)。[1]
走訪中,一些專家對美國的研究發表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醫療過失并非僅發生在疲勞狀態下,鑒于醫師工作的特殊性,我國臨床醫師很難按8小時工作制進行工作。
我們認為:
1、醫療工作確有其特殊性,但盡量保證醫師的工作時間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是醫院管理者的義務;
2、政府制定了年休假制度,這一制度應該在醫療界得以落實;
3、醫療質量的影響因素眾多,醫師工作時的疲勞狀態無疑是其中之一,為保證患者的醫療安全,降低醫療風險,減少醫師的疲勞工作很有必要。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解決大城市大醫院的“戰時狀態”在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的同時,醫院管理者應尊重醫師的休息權,全面落實法律法規對勞動時間和年休假制度的規定。
建議:
1、各級醫療機構要切實落實年休假制度;
2、醫療機構應當制定合理的值班制度和輪換制度,保障醫師的休息權;
3、醫療機構應當制定超時工作的強制休息制度,防止過勞下的醫療行為;
4、若因醫院編制、人員所限而不能完全杜絕醫師超時工作時,醫院應給予醫師合理補償。
(四)醫師收入
提高醫師合法收入,是醫師們長期關注的話題。 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發布,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式啟動。經過五年多的醫改實踐,人們確實看到了一些可喜的成就,醫師群體也感受到了新醫改帶來的好處。
2009年調研中,被調查的醫師中認為醫師的收入和教師相比較差和很差的已占到77.53%,持平的占16.95%,認為優于教師的僅占5.53%。91.90%的受調研醫師認為自己的付出與報酬不相符,這一數字公布后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反響。
在美國,醫生屬于收入最高的行業之一,平均工資高于公務員工資的兩倍到四倍。根據美國官方2008年的數據,外科醫生的平均年薪為206,770美元,這使得外科醫生的薪酬超過麻醉師而成為美國工資最高的工種。美國的年薪最高的前10名的職業有:1.外科醫生;2.麻醉科醫生;3.齒顎矯正醫;4.婦產科醫生;5.口腔與頜面部外科醫生;6.內科醫生;7.鑲牙師;8.精神病醫師;9.家庭和全科醫生;10.公司主管。
在中國,醫師的收入可能在社會整體收入中排名在中上水平,但中國醫師的收入水平遠遠低于世界大多數國家醫師的收入水平,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2011年的調查結果顯示,95.66%的被調查醫師認為自己的付出與收入不相符(不相符+很不相符),而其中選擇“很不相符”的比例高達占51.00%,這充分顯示了醫師的收入與付出很不相符。
這一數據同時表明2011年醫師對收入與付出的滿意程度更差于2009年。
2014年的調研中,我們對醫師的收入也進行了調查(回收的問卷中有108份問卷未對該問題進行回答)
附圖4-1:醫師每月工資收入情況
其中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醫師占29.46%,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的醫師占37.37%,收入在5000元至7000元的醫師占15.40%,收入在7000元至10000元的醫師占11.58%,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醫師占6.15%(附圖4-1)。
附圖4-2:醫師的不同年齡段每月收入情況
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醫師中,25歲至35歲的醫師占74.10%,36歲至45歲的醫師占18.32%,46歲至60歲的醫師占7.58%。
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的醫師中,25歲至35歲的醫師占50.21%,36歲至45歲的醫師占34.77%,46歲至60歲的醫師占13.03%。
收入在5000元至7000元的醫師中,25歲至35歲的醫師占37.12%,36歲至45歲的醫師占44.70%,46歲至60歲的醫師占18.18%。
收入在7000元至10000元的醫師中,25歲至35歲的醫師占29.72%,36歲至45歲的醫師占40.21%,46歲至60歲的醫師占29.73%。
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醫師中,25歲至35歲的醫師占15.89%,36歲至45歲的醫師占41.72%,46歲至60歲的醫師占42.38%(附圖4-2)。
附圖4-3:醫師每月工資收入在各級醫院的反映
在二級和三級醫院醫師收入情況的比較中,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二級醫院占42.75%,三級醫院占23.56%;收入在3000-5000元的二級醫院占39.57%,三級醫院占35.27%;收入在7000-10000元的二級醫院占5.60%,三級醫院占15.46;收入在10000以上的,二級醫院占1.15%,三級醫院占8.90%(附圖4-3)。
2014年調研中,65.9%的被調查醫師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很不滿意+不滿意),其中選擇“很不滿意”的比例為19.1%(附圖4-4)。這和2011年的調研結果一致,但總體不滿意率有所下降。訪談中我們發現,通過醫改,醫師對收入的滿意程度有所提高。
附圖4-4 醫師對自己收入的滿意情況
但也應該看到,尚有半數以上的被調查醫師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這一話題之所以長期受到關注是因為提高醫師合法收入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訪談中,很多醫師認為提高醫師合法收入對治理紅包、回扣,緩解醫患關系緊張都能起到積極作用。
附表4-1 各年齡組醫師對收入滿意度
年齡 | 滿意 | 不滿意 | 合計 | 滿意度(%) |
25~35 | 378 | 900 | 1278 | 29.6 |
36~45 | 287 | 508 | 795 | 36.1 |
46~60 | 170 | 221 | 391 | 43.5 |
合計 | 835 | 1629 | 2464 | 33.9 |
χ2=28.388,p=0.000
滿意=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不滿意+很不滿意
附表4-2 各年齡組醫師對收入滿意度兩兩比較
比較組 | 統計量 | P值 | 檢驗水準α′ |
1與2 | 9.572 | 0.002 | 0.017 |
1與3* | 26.234 | 0.000 | 0.017 |
2與3 | 6.023 | 0.014 | 0.017 |
1為25~35歲組,2為36~45歲組,3為46~60歲組
*差異有顯著性
由附表4-1可知,25-35歲組對收入的滿意度為29.6%,36-45歲組滿意度為36.1%,46-60歲組滿意度為43.5%。各年齡組醫師對自己的收入滿意度都不高,而且各有不同,經卡方檢驗差異有顯著性(P<0.05),兩兩比較,任意兩組間差異均有顯著性(見附表4-2)。比較滿意的年齡組為46-60歲,其次是36-45歲,最不滿意的是25-35歲。這說明年輕醫師承受的經濟壓力比較大。
附表4-3 不同醫院醫師對收入的滿意度
醫院 | 滿意 | 不滿意 | 合計 | 滿意度(%) |
三級 | 469 | 997 | 1466 | 32.0 |
二級 | 242 | 533 | 775 | 31.2 |
一級 | 60 | 80 | 140 | 42.9 |
其他 | 55 | 37 | 92 | 59.8 |
合計 | 826 | 1647 | 2473 | 33.4 |
χ2=37.370,p=0.000
滿意=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不滿意+很不滿意
附表4-4 不同醫院醫師對收入滿意度兩兩比較
比較組 | 統計量 | P值 | 檢驗水準α′ |
1與2 | 0.137 | 0.711 | 0.008 |
1與3 | 6.830 | 0.009 | 0.008 |
1與4* | 29.953 | 0.000 | 0.008 |
2與3* | 7.255 | 0.007 | 0.008 |
2與4* | 29.778 | 0.000 | 0.008 |
3與4 | 6.362 | 0.012 | 0.008 |
* 差異有顯著性
1為三級醫院,2為二級醫院,3為一級醫院,4為其他醫院
附表4-3 為各級別醫院醫師對自己收入的滿意度分析,醫院級別不同,對自己的收入的滿意度也不同,經檢驗各級別醫院醫師的滿意度差異有顯著性(p=0.000)。最不滿意的是二級醫院,其次是三級醫院,一級和其他醫院滿意度較高。兩兩比較可知,三級與其他醫院、二級與一級醫院、二級與其他醫院醫師的滿意度有顯著性差異,三級、二級醫院醫師的滿意度較差。三級與二級醫院、三級與一級醫院、一級與其他醫院醫師的滿意度沒有顯著性差異??偟膩砜?,各級別醫院對自己的收入的滿意度都不高,也就是說各級醫院醫師對自己的收入都不是很滿意,可能是感覺付出與回報不相符合。
眾所周知,醫學教育屬精英教育,要想成為一名醫生,除了接受正規的醫學教育外,畢業后還需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2013年12月31日,國家衛生計生委、中央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7部門發布了《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國衛科教發〔2013〕56號)規定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主要模式為 “5+3”,即完成5年醫學類專業本科教育的畢業生,在培訓基地接受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受國家衛生計生委委托,中國醫師協會承擔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專業設置論證、培訓標準和基地標準制訂、培訓業務技術指導與認證評估、相關政策研究、國際交流合作以及??漆t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研究等相關業務技術建設與日常管理工作。接受上述任務后,中國醫師協會在積極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對醫師的同質化教育將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但這一制度也無疑會增加醫師成長的時間成本。同時,醫師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和其他社會成員一樣面臨住房、子女教育等各種問題,如何讓從事高尚職業的醫師不為蠅頭小利折腰是一個管理者應當考慮的現實問題。在現有體制下,加大對醫療行業的投入力度,給高技術含量高風險行業的從業人員合理的回報是讓這個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
醫師們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對教師的收入有量化要求,醫師的收入也應當以立法的形式予以保障。2014年調研中,我們對醫師的收入組成、醫師與醫藥企業的關系也做了調研,對此問題,我們今后有專題予以分析。
(五)多點執業
互聯網醫療的迅猛發展,讓醫療集團、醫生集團涌現。日前,北京市出臺的《關于創新事業單位管理加快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意見》,又探索將公立醫院實行備案制管理,對于現有編內人員實行實名統計,隨其自然減員逐步收回編制。這些措施和發展態勢,都讓醫師的身份逐步回歸社會資料的性質,但上述措施在醫師注冊問題上遇到了法律的瓶頸,醫師要真正回歸社會人要在醫師注冊問題上實現立法的突破。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穩步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彪S后衛生部出臺了《衛生部關于醫師多點執業有關問題的通知》(衛醫改發〔2009〕86號)。該文件的頒布在醫藥衛生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并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醫師多點執業的試點也隨即展開。
2009年醫師執業狀況調研中,被調查的醫師認為醫師可以有一個異地執業地點的占16.33%,認為可以有二個異地執業地點的占21.86%,認為沒有必要限制執業地點的占61.87%,這說明醫師們對多點執業持肯定態度。在2011年調查醫師多點執業的好處,有73.68%認為提高了基層醫療機構資源的利用率;54.39%認為減輕患者的醫療費用負擔能解決“看病貴”的原因;59.65%認為患者及時方便地接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能解決“看病難” 的問題等等。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穩步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碑斈?月,衛生部下發《衛生部關于醫師多點執業有關問題的通知》,做出有關規定。隨后,廣東、海南、云南、四川、北京、江蘇等地相繼展開試點工作。
作為新醫改的一大亮點,醫師多點執業試點工作已開展兩年多。2011年7月,衛生部再次出臺《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擴大醫師多點執業試點范圍的通知》,決定將試點地區擴大至全國所有省份,同時降低門檻,將申請醫師的資格由副高級以上降為中級以上,鼓勵醫師多點執業,希望更多醫師加入其中。然而,這項被視為能有效緩解看病難的政策,似乎并未得到醫師的積極回應,醫師多點執業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全國第一個省級試點廣東省,試行醫師多點執業一年多時間,只有100多名醫師申請登記,而且均為同一系統內部多點執業。昆明市開展試點工作2年來,截至2011年5月17日,1223名醫師簽約多點執業,僅占該地醫師注冊人數的5.32%。2011年3月1日,《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試行)》實施。截至6月30日,僅有166名醫師辦理了注冊。2011年10月1日,河南省衛生廳下發《河南省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試行)》,但這個被認為對醫患雙方都有利的新政策在公布一個月后仍沒有一名醫師注冊多點執業。
2011年7月1日,北京市衛生局通報,根據已辦理的166名多點執業醫師申請事項統計,申請多點執業醫師的專業涉及兒科、精神衛生、醫學影像等;醫師原執業地點以公立三級醫院為主,占92.2%;在醫師第二執業地點中,民營醫療機構占90.4%,二級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衛生室占8.4%。由此可見,目前辦理多點執業的醫師主要體現在兩個方向的流動:一是兒科、精神科等緊缺專業的醫師向該??葡鄬Ρ∪醯臋C構流動,二是由公立大醫院向民營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流動。這對于提高基層醫院診療技術水平、扶持社會資本辦醫和民營醫療機構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
醫師多點執業的好處顯而易見,但是在多點執業試點工作遇冷的同時醫師私自會診仍然很普遍。如何規范醫師的異地診療行為,以保護醫患雙方的利益,是當務之急。從試點工作兩年多來的情形來看,其實施過程中的阻力不容忽視,現將原因分析如下:1、來自第一執業地點的阻力。根據《衛生部關于醫師多點執業有關問題的通知》的規定,醫師擬受聘到其他醫療機構執業的,應當經所在單位和相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2、醫師們擔心影響事業前途;3、補償機制不健全;4、顧忌醫療責任風險及醫療安全。但新醫改方案提出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其出臺有一定的背景。
目前我國多點執業現在已經形成一種共識,各地也在突破,特別是北京市從2009年4月探索多點執業, 2011年3月1日為多點執業“正名”到 2014年8月1日多點執業降低門檻,修訂后的《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將生效,進一步降低醫師多點執業的門檻。廣東省深圳市將開發“深圳市醫師執業管理系統”,并向社會開放,為有關機構和人員提供注冊信息申報、多點執業報備、醫師信息查詢等服務。改革醫師執業注冊和管理方式被列入今年深圳市委確定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點項目。目前深圳起草了《關于改革醫師執業注冊和管理方式的實施方案》,已經報請省衛生計生委審核,該送審稿中提出,擬從2015年7月1日起全面放寬醫師執業注冊地點限制,實現“統一注冊,全市通用”。
我國醫師資源的社會化和醫療資源均衡分布是社會公平的基本要求,醫生多地點執業可以調動醫生積極性,解決一邊是大量醫生閑置和大量醫療人才改行流失,一邊是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有利于真正形成新醫改方案所提出的多元化辦醫格局,從各角度解決病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多點執業的合法化,將有利于促進城市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分工協作機制的建立。
目前,鼓勵醫師多點執業的措施多由行政法規予以規范,我們希望盡早修改《執業醫師法》,在醫療基本衛生法律制度中明確醫師多點執業的合法化。
(六)醫師健康問題
醫師的健康問題近年來逐步引起社會關注,因此在2014年調研中,我們設計了醫師健康問題的調研。在參與調研的醫師中,7.26%的醫師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很好,22.82%的醫師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好,55.32%的醫師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一般,14.56%的醫師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差。
認為自己身體狀況很好的醫師中,25歲至35歲的醫師占57.38%,36歲至45歲的醫師占24.04%,46歲至60歲的醫師占18.58%;三級醫院的醫師占37.29%,二級醫院的醫師占38.42%,一級醫院的醫師占12.43%,其他醫療機構占11.86%。
認為自己身體狀況好的醫師中,25歲至35歲的醫師占47.29%,36歲至45歲的醫師占33.80%,46歲至60歲的醫師占18.91%;三級醫院的醫師占49.56%,二級醫院的醫師占36.38%,一級醫院的醫師占10.90%,其他醫療機構占3.16%。
認為自己身體狀況一般的醫師中,25歲至35歲的醫師占52.68%,36歲至45歲的醫師占32.78%,46歲至60歲的醫師占14.54%;三級醫院的醫師占62.89%,二級醫院的醫師占30.15%,一級醫院的醫師占3.87%,其他醫療機構占3.09%。
認為自己身體狀況差的醫師中,25歲至35歲的醫師占50.27%,36歲至45歲的醫師占32.51%,46歲至60歲的醫師占17.21%;三級醫院的醫師占71.58%,二級醫院的醫師占23.50%,一級醫院的醫師占1.64%,其他醫療機構占3.28%。
參與調查的三級醫院醫師中17.62%認為自己的身體差,二級醫院醫師中11.01%認為自己身體差,一級醫院中4.17%認為自己身體差。
參與調查的醫師中,25歲到35歲的醫師中14.30%認為自己的身體差,36歲到45歲的醫師中20.12%認為自己的身體差,46歲到60歲的醫師中15.56%認為自己的身體差。
附表6-1 不同醫院醫師身體健康狀況表
醫院 | 在上一年您認為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 | 合計 | ||||
很好 | 好 | 一般 | 差 | |||
三級 | 人數 | 66 | 282 | 876 | 262 | 1486 |
百分比(%) | 4.4 | 19.0 | 59.0 | 17.6 | 100.0 | |
二級 | 人數 | 68 | 207 | 420 | 86 | 781 |
百分比(%) | 8.7 | 26.5 | 53.8 | 11.0 | 100.0 | |
一級 | 人數 | 22 | 62 | 54 | 6 | 144 |
百分比(%) | 15.3 | 43.1 | 37.5 | 4.2 | 100.0 | |
其他 | 人數 | 21 | 18 | 43 | 12 | 94 |
百分比(%) | 22.3 | 19.1 | 45.7 | 12.8 | 100.0 | |
合計 | 人數 | 177 | 569 | 1393 | 366 | 2505 |
百分比(%) | 7.1 | 22.7 | 55.6 | 14.6 | 100.0 |
χ2=112.02,p=0.000
附表6-2 不同醫院醫師的健康狀況平均秩
醫院 | N | Mean Rank |
三級 | 1486 | 1351.76 |
二級 | 781 | 1161.95 |
一級 | 144 | 850.41 |
其他 | 94 | 1064.94 |
Total | 2505 |
附表6-3 不同級別醫院醫師健康狀況多重比較表
比較組 | 統計量Z值 | P值 | 檢驗水準α′* |
三級與二級** | -6.687 | 0.000 | 0.008 |
三級與一級** | -8.884 | 0.000 | 0.008 |
三級與其他** | -4.027 | 0.000 | 0.008 |
二級與一級** | -5.275 | 0.000 | 0.008 |
二級與其他 | -1.513 | 0.130 | 0.008 |
一級與其他 | -1.803 | 0.071 | 0.008 |
* 因需要比較6次,故選檢驗水準α′
** 差異有顯著性
附表6-1是雙向有序屬性不同的行列表,比較不同醫院醫師的健康狀況有無差異,宜選擇Kruskal Wallis H 秩和檢驗。經檢驗 X2=112.02,p=0.000<0.05,差異有顯著性,可以認為不同級別醫院醫師的健康狀況不同,從表6-2可知,三級醫院醫師健康狀況自我評價最差,二級次之,一級最好。經兩兩比較二級與其他、一級與其他醫院醫師的健康狀況沒有顯著性差異,其他兩兩之間均有顯著性差異(見附表6-3),說明三級醫院的醫師認為自己健康狀況較差,這可能與三級醫院醫師每周平均工作時間過多,身體過于疲勞有關系。
表6-4 各年齡組醫師身體健康狀況表
年齡(歲) | 在上一年您認為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如何 | 合計 | |||||||||||
很好 | 好 | 一般 | 差 | ||||||||||
25~35 | 人數 | 105 | 270 | 728 | 184 | 1287 | |||||||
百分比(%) | 8.2 | 21.0 | 56.6 | 14.3 | 100.0 | ||||||||
36~45 | 人數 | 44 | 193 | 453 | 119 | 809 | |||||||
百分比(%) | 5.4 | 23.9 | 56.0 | 14.7 | 100.0 | ||||||||
46~60 | 人數 | 34 | 108 | 200 | 63 | 405 | |||||||
百分比(%) | 8.4 | 26.7 | 49.4 | 15.6 | 100.0 | ||||||||
合計 | 人數 | 183 | 571 | 1381 | 366 | 2501 | |||||||
百分比(%) | 7.3 | 22.8 | 55.2 | 14.6 | 100.0 | ||||||||
χ2=2.373,p=0.304>0.05
由表6-4可知,不同年齡的醫師認為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好壞不同,但經檢驗差異沒有顯著性(Kruskal Wallis H秩和檢驗,p>0.05),因此還不能認為不同年齡組的醫師身體狀況不同。
上述數據說明,醫師的身體狀況需要關心,尤其是三級醫院醫師的身體健康尤其值得關注。
與此相匹配的問題是“醫師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是否對其工作和生活產生了影響”,21.49%的醫師認為身體健康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完全沒有影響,有78.51%的醫務人員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已經影響到工作和生活;醫師由于工作壓力大而影響到其情緒和精神狀態,對于這一影響(多選),54.66%的醫師認為會導致其在完成工作或其他活動困難增多,32.06%的醫師認為干事情不如平時仔細。
工作時間較長,休息不好會導致焦慮、失眠、記憶力減退、有可能使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人們常說的“過勞死”實際是長期過度的勞累,引發人體心衰、肺衰、腎衰、心肌梗塞、腦溢血等病癥造成的猝死。這種猝死的死因主要是冠心病、主動脈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與一般猝死沒什么不同。只不過這些病的潛在性使過勞者忽略,以至釀成嚴重后果。但若沒有過度勞累這個誘因,猝死可能就不會發生。
早在2010年衛生部門曾做過一項調查,在4032名受訪醫師中,1/4患有心血管疾病,近一半醫師有高血壓,40歲以上醫師的患病幾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超重肥胖、脂肪肝等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因素的檢出率逐年升高,醫院在單位體檢過程中發現的惡性腫瘤數量也在逐漸上升。醫師在超負荷地拯救患者生命,他們付出的除了醫術,還有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因過度勞累導致突發疾病離世的報道近些年就頻頻發生。來自中國醫師協會麻醉醫師分會的數據顯示:從2012年11月到2014年4月,近一年半的時間里,全國范圍內共發生七起麻醉醫生猝死事件,死者的年齡段都在30歲左右。
為了減少醫師猝死事件,2014年11月底,上海市醫師協會麻醉科醫師分會自發制定了專家建議稿的《上海市麻醉科醫師勞動保護條例(草案)》,這也是國內首個由醫師協會出面,為本行業醫師的職業安全所倡議的勞動保護條例草案,雖然該草案若要通過地方立法,還有非常漫長的道路要走,但至少這表明了醫師健康需要保護的強烈呼聲。
究其原因,醫師長期處于“戰時狀態”的工作環境導致了醫師較高的精神壓力,這一壓力最終影響到了醫師的情緒和健康。關愛醫師、關注醫師健康,保證醫師隊伍的身體健康是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建議:
1.全社會和各級主管部門都應該高度重視并關心醫師的身心健康,定期為醫師健康查體,及時發現醫師身心健康問題;
2.國家出臺保障醫師健康的有效措施,規范工作制度,保障醫師勞逸結合;
3.廣大醫師要關心自己的健康,主動積極地進行自我調節,注重勞逸結合,參與文體活動,減少吸煙飲酒,改變和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七)醫療暴力
一段時期以來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增多,隨之而來傷醫事件也不斷出現。對醫療暴力問題,我們不僅進行了問卷調查,還就此問題和很多醫師進行了深入交流,醫師普遍感到執業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得不到保障。
我們認為,醫療暴力應當包括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2014年調研結果顯示,59.79%的醫務人員受到過語言暴力,13.07%的醫務人員受到過身體上的傷害,僅有27.14%的醫務人員未遭遇過暴力事件。有73.33%的醫生要求在《執業醫師法》修改時加強對醫師的權益保護。
根據醫師協會調查統計截止到2015年之前醫師受到傷害事件逐年增高。(附圖7-1)
附圖7-1 醫師受到傷醫事件
根據《中國青年報》2014年02月26日07版報道數據和官方網站統計醫師受到惡性傷醫事案件總數見(附圖7-2)。
附圖7-2 醫師受到的惡性傷醫事件
對于處理醫療糾紛和遏制暴力傷醫事件的發生,社會各界獻計獻策,但我們認為加大執法力度對維護社會秩序和法律尊嚴的維護有著更加積極的意義。
附表7-1 解決醫患糾紛的途徑表
解決醫患糾紛途徑 | 例數 | 是 | % |
雙方自行協商 | 2638 | 990 | 37.5 |
訴諸于法律 | 2638 | 1537 | 58.3 |
第三方調解 | 2638 | 1437 | 54.5 |
通過保險 | 2638 | 888 | 33.7 |
由附表7-1可知,作為醫師認為解決醫患糾紛的途徑首先應為訴諸法律,其次為通過第三方調解,可見,要解決醫患關系緊張,防止暴力事件發生,還需要執法機關的積極作為。
為了遏制傷醫事件,中國醫師協會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對受傷醫師的慰問、在媒體上的呼吁以及向政府機構提訴求。2013年10月25日浙江溫嶺傷醫案發生后,中國醫師協會聯合中華醫學會、中國醫院協會、中國衛生法學會共同發出了“醫療暴力零容忍”的呼聲。
2013年10月28日中國醫師協會張雁靈會長在“醫療暴力零容忍呼吁會”上指出:
第一,我們四個行業協學會聯合發表聲明,對醫院的醫療暴力行為零容忍。第二,我們呼吁全社會關注這一暴力傷醫事件,呼吁司法機關對傷醫的犯罪分子,一定要從嚴、從快、從速嚴懲。第三,我們呼吁公安部門把醫院作為公共場合并加以保護。醫院是真正的公共場合,那里的群體多數是患者,也有醫務人員。這樣的場所,更需要保護,如沒有安全,傷害的不僅是醫生,還有患者。醫院是儲存人生命和健康的地方,它比銀行還重要,為什么對這樣一個場所不加保護呢?第四,我們要呼吁醫院的行政領導,應該對傷醫事件承擔起第一責任,還要做好醫生的自我防范,印制防范指南,增強防范意識。第五,呼吁建立對受到傷害醫務人員的賠償制度,可以建議設立國家或者醫院賠償規定,對因公在崗位上犧牲的醫務人員要給予榮譽認可。許多患者是沒有賠償能力,這個賠償由誰來賠?我看首先因公在崗位上應該給他予以認可,比如說因公犧牲了等等這樣的認可。我們將以協會的名義給患者,給醫院,給當地政府,發出函信,督促他們處理好這起事件。
同時,我們也應該研究進一步加強行業隊伍的建設問題。加強自律,加強醫患溝通十分重要,要換位思考,要以脫下白大褂,換上病號服的心態去體會患者。所以加強人文教育,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是我們行業協會和醫生共同討論和推進的大事情,非常重要。
中國醫師協會的呼聲和醫療界廣大同仁的強烈呼吁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2013年10月31日,公安部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信息指出,對于暴力傷醫行為,各地公安機關要始終堅持零容忍,依法嚴厲打擊各種侵害醫務人員的違法犯罪行為,進一步加強對醫院安全保衛工作的檢查指導,切實維護醫院正常的醫療秩序,堅決遏制侵害醫務人員的違法犯罪行為發生。
黨和政府十分關心醫患關系的改善和維護正常醫療秩序保護醫護人員安全問題。2014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針對暴力傷醫問題明確表態:必須維護醫院的正常秩序、保護醫護人員安全、任何傷害醫護人員的違法行為都要依法嚴肅處理。
為了緩解醫患關系緊張的問題,國家衛生計生委從兩方面進行了綜合治理。首先,為了提高患者滿意度,原衛生部就促進良好醫患關系提出了“三好一滿意”的服務理念,要求醫療服務機構和醫療人員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視病人為親人,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和患者的滿意度;其次,原衛生部與公安部聯合發出《關于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對于社會上包括“醫鬧”等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行為采取嚴格的處罰、追究刑責的措施,依法嚴厲打擊侵害醫務人員和擾亂醫療機構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
為了確保處置涉醫違法犯罪有法可依,國家又出臺了一系列措施: 2014年3月,公安部印發《公安機關維護醫院及周邊治安秩序六條措施》;同年4月,高法、高檢、公安部、司法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共同印發《關于依法懲處涉醫違法犯罪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意見》。不僅如此,國家衛計委還會同有關部門根據“預防為主、標本兼治、打防并舉、健全機制”的原則,連續打出了以法律為抓手的“組合拳”,在開展打擊涉醫違法犯罪專項行動的同時,建立并完善了“三調解一保險”的長效機制。簡單來說,一旦出現醫患糾紛,不再僅限于院內調解的方式,而是增加了人民調解和司法調解,同時還借助以醫療責任保險為主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來緩解醫患矛盾。
這些綜合措施確為醫患關系的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2015年見諸媒體的傷醫事件明顯減少。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兩會期間,均把嚴懲暴力傷醫事件寫入工作報告。我們期望各級行政司法機關在各自的范圍內依法打擊涉醫違法犯罪,維護正常醫療秩序和醫護人員人身安全,為改善醫患關系做出貢獻。
需要指出的是,在調研走訪中,我們發現很多醫師認為醫療機構在傷醫事件中所采取的措施沒有讓醫師感到受到保護。調研數據表明,發生傷醫事件時,院方采取不顧是非息事寧人和無任何表示的占到了41.86%,這一調研數據是令人痛心的。醫療機構作為醫師執業的場所,于理于法均有保護醫師的義務,如果發生了傷醫事件,醫療機構應當理直氣壯地為醫師維權,以維護法律的尊嚴和醫師的合法權益。本次調研中,關于在處理傷醫事件時,醫療機構應該做哪些工作的問題中(多選),78.87%的醫務人員認為醫院應該為醫生提供人身安全保護,70.86%的醫務人員認為醫院應該為醫生提供相關法律支持,46.81%的醫務人員認為醫院應該為醫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詢,55.89%的醫務人員認為醫院應該協助調解醫患之間的矛盾,50.90%的醫務人員認為醫院應該為醫生支付相關醫療費用。
在此,我們強調醫療機構作為醫師的執業場所,對醫師執業過程中的安全保障有著直接的法定義務,我們希望醫院管理者加強平安醫院建設,減少傷醫事件的發生,力爭為醫生創造更好的執業環境,也為患者創造更為有序的就醫環境。
(八)醫維基金
近年來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成績顯著,但社會轉型期導致的醫患沖突時有發生,傷害醫師事件屢屢見諸報端。為了向受傷害醫師提供維權和救助,同時為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提供研究和建議,2013年6月中國醫師協會和天津天士力集團設立了中國醫師協會天士力醫師維權救助專項基金,簡稱為“醫維基金”。該基金成立的意義在于為醫師無償提供法律援助和救助。同時,還組建了醫師維權律師團,履行為全國醫師維護合法權益的職責。截至2014年底, 醫維基金先后為醫師維權支付資金達上百萬元。2014年,醫維基金在浙江省、遼寧省召開多場免費的法律培訓、在天津市召開十余場免費法律培訓、海南省召開一場免費法律培訓,共培訓醫師三千余人,上述培訓得到了當地醫師的一致好評。
為了了解“醫維基金”在醫師中的普及程度,我們在2014年調研中也設計了相關題目,結果顯示10.39%的醫師對醫維基金較為了解,23.35%的醫師聽說過“醫維基金”,但仍有45.60%的醫師不知道“醫維基金”的設立,這表明“醫維基金”在醫師群體中已經有所認知,但認知程度還不夠,建議:建立維權流程機制,市級省級國家級醫師協會要有一個機制。醫師協會在推進基金的社會認可度上還有很多工作可做。
(九)媒體在醫患關系中的作用
媒體在醫患關系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廣大醫務人員熱議的話題。2011年調研中,醫務人員認為醫療場所暴力的原因(多選)如下: 55.66%的醫師在選項中選擇了社會對醫師的偏見,53.75%的醫師在選項中選擇了媒體的負面報告,23.49%的醫師在選項中選擇了醫方服務態度及溝通不到位,20.98%的醫師在選項中選擇了患方經濟壓力過大,20.65%的醫師在選項中選擇了患方對療效不滿意,還有15.79%的醫師在選項中選擇了患方一時的沖動。由此可見,社會對醫師的偏見及媒體的負面報告是造成在醫院場所內針對醫務人員的暴力行為時常發生的主要原因。
2014年調研中,我們對醫療場所內針對醫務人員暴力行為的原因進行了調查(采用多選題的形式),有84.31%的醫師選擇了媒體負面報道,75.51%的醫師選擇了社會對醫師的偏見,60.24%的醫師選擇了患方對療效不滿意,59.78%的醫師選擇了醫方服務態度及溝通不到位,55.31%的醫師選擇了患方經濟壓力過大,還有50.38%的醫師選擇了患方一時的沖動。
上述數據說明,造成醫療場所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眾多的原因中,醫師們更多地選擇了媒體的負面報道,這一結果值得新聞界的朋友們深思。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涉及醫院的負面報道大量存在,這種報道經過不斷發酵會引起個別極端性格的人的強烈反應,就可能造成傷醫事件。而這種不良的示范效應又經過媒體報道不斷強化,結果造成惡性循環,暴力傷醫事件不斷發生。
我們認為負面新聞報道從媒體監督的角度有其自身的意義。問題在于不斷出現負面涉醫報道之后,惡性傷醫事件也不斷出現,在這種情形下,我們請新聞屆的朋友進行一下思考:如何恰當的定位醫患關系?中國社會想要什么樣的醫患關系?
醫療界尊重媒體的監督權,媒體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醫療不良事件值得深思。
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中國醫師用較少的醫療經費負擔起了十三億人口的醫療問題,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我們希望,媒體從業人員用手中的筆加強醫患之間的良性互動,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
醫患之間是最大的信托關系,醫患之間不應有敵意,這一信息需要媒體向全社會予以轉達。我們相信,中國的新聞工作者一定能成為醫患之間最好的溝通橋梁。
(十)醫療責任保險
在我國醫療損害賠償制度中,缺乏藥害救濟制度(因正當使用合法藥物而遭受損害的救濟制度)和醫療意外補償機制,這兩項制度的建立對緩解醫患之間的沖突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在醫療責任保險化解醫療糾紛問題上,2009年調研中,被調查醫師積極支持醫療責任保險的占47.39%,認為不僅積極支持還應強化到政府下令按交強險模式處理的占32.43%,不了解不支持的占20.2%,該組數據說明醫師風險分擔意識在強化,進一步推廣醫療責任保險很有必要。
2011年受調研的醫師中,僅有13.07%的醫師認為醫療責任險有效地解決醫師的后顧之憂、妥善解決醫療糾紛,而認為醫療責任險不能有效解決醫療糾紛的比例達26.90%。這說明我國醫療責任險的實施效果有限。
醫療責任險設計的初衷是解決醫患之間利益上的分歧,高風險行業進行責任風險投保也是國際慣例。我國很多地市都有醫療責任保險制度。2014年受調研的醫師中,38.32%的醫師不清楚醫療責任險能否緩解醫患沖突,32.52%的醫師認為不能緩解醫患沖突,只有24.30%的醫師認為能緩解醫患沖突。這說明我國醫療責任險的實施為緩解醫患沖突尚有許多工作可做。
為更好發揮醫療責任保險在醫療糾紛化解、醫療風險管理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健全醫療責任保險制度,提高參保率和保險服務水平,國家衛生計生委會同司法部、財政部、中國保監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了于2014年《關于加強醫療責任保險工作的意見》。意見提出,各地要統一組織、推動各類醫療機構特別是公立醫療機構參加醫療責任保險,即由醫療機構購買醫療責任保險,一旦發生醫療損害責任事件,由保險公司代為賠付。到2015年底前,全國三級公立醫院參保率應當達到100%;二級公立醫院參保率應當達到90%以上。
我們認為,政府不僅應當加強醫療責任保險的推進,還應當積極推進醫療意外險,甚至應當進行強制醫療責任保險的立法。
我國建立醫療損害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必要性在于:
1、醫療風險的不可避免性,需要建立醫強險。
醫療行為具有實驗性和摸索性,醫學發展和醫療風險并存。從醫學規律來看,無論醫生怎樣盡善診療和注意醫務,都不能使診斷盡善盡美,醫療風險始終存在。醫療風險的不可避免性,要求有相應的風險分散機制與之相適應。醫強險的產生正是源于醫療風險的存在。而目前我國社會上醫療風險已成為社會風險,其風險社會化、驟然化且無法有效分散的特點,和人們需要在一定范圍內分散不可避免的社會風險的要求,必然需要一種強制保險對此予以解決。
2、強制保險的特點能夠很好的解決目前醫責險的困境
目前醫療責任保險的醫療機構數量不多、覆蓋面小,保險公司無法按照大數法則來科學合理地計算保險費和設計保險條款,導致目前的醫療責任險產品不太符合市場需求,同時自身經營也存在較大風險,以至于保險公司也普遍看冷這個保險。而建立醫療損害強制保險制度將有助于解決這個困境。
3、“醫強險”有利于保護醫患雙方。
我國目前的保險體系中,“交強險”是大家認可度比較高的一個險種。其基本目的是為保護處于相對弱勢一方的交通事故受害者,加強對機動車駕駛人或控制人的責任,其目的單一、明確。但醫強險的目的不能僅僅保護弱勢一方的受害患者,同時也要保護醫師,關注醫學的發展。醫學因醫務人員對疾病的探索而獲得發展,在現行過錯歸責下,為避免過錯,醫療機構可能盡量采取沒有風險或較低風險的保守治療方式,這使醫療機構難以在新領域對醫療方法進行創新,將嚴重阻礙醫學科學的發展。
安全的執業環境才能促進醫學的發展。安全的執業環境包括內心自尊滿足所產生的安全感和外在制度保障所產生的安全感。醫師內心自尊的滿足來自于患者的肯定評價,那就要求醫師有高超的醫術和良好的醫德。而醫療風險的不可預測性使醫師需要有外在的制度保障其職業的安全?,F代醫學及醫療技術的高風險性需要建立系統的責任風險轉移機制來分擔醫療風險,從制度層面使醫師在高風險環境下能夠潛心技術的提高和研究,同時化解醫患矛盾、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從這個層面上說強制醫療保險必將有助于創造良好的醫療環境,從而促進醫療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如果國家建立醫療責任強制保險,就可以同時建立藥害救濟制度和醫療意外補償機制。這對保護患者的權益,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有非常積極地意義。
第三部分 結束語
醫乃仁術,醫患之間應當是最大誠信的合作關系,今天我們把調查的醫師執業狀況客觀地反映給社會,我們希望這一數據能引起社會的理性看待和高度重視。人的生命健康需要醫師的幫助,醫患之間需要互信,在這一過程中,任何負責任的社會成員都應促進雙方的溝通、和諧;各級行政機關有義務采取各種措施嚴格執法,維護醫療機構的秩序和醫務人員的人身安全。
中國醫師協會不僅是醫師之家,同時我們還希望能成為醫患之間溝通的橋梁。為了達到醫患和諧的美好愿景,我們呼吁:
1、全面加強醫療衛生法制建設,使醫師權益保護、醫療糾紛的處理有法可依;
2、醫師多點執業盡快在立法層面予以確認;
3、加強司法和執法力度,嚴厲打擊涉醫違法犯罪,為醫師執業環境和患者就醫環境的改善提供有力的執法保障;
4、希望媒體加大醫患互信的正面宣傳力度,做醫患溝通的美好信使;
5、醫療機構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深入貫徹醫改,提高醫師合法收入并加強對醫師合法權益的保護;
6、全國醫師應當恪守執業道德、遵守《中國醫師宣言》,為患者提供更為安全優質的服務;
7、希望廣大患者加強和醫師的交流,尊重科學,依法維權;
8、希望政府加強醫療責任保險的推進,積極推進醫療意外險,必要時設立醫療責任強制保險。
中國醫師協會
2015年5月
特別鳴謝
天津天士力集團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鳴 謝
在多次調查問卷發放過程中,中國醫師協會天士力醫師維權救助基金的律師團成員及有關單位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鳴謝。
北京醫師協會
廣東醫師協會
浙江醫師協會
河北醫師協會
山西醫師協會
吉林醫師協會
山東醫師協會
河南醫師協會
海南醫師協會
云南醫師協會
甘肅醫師協會
湖南岳陽醫師協會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北京積水潭醫院
河南大學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廈門市衛生局
山西杏梅律師事務所
廣西科豪律師事務所
浙江天衛律師事務所
北京天用律師事務所
[1] 《中國醫學論壇報》,劉偉杰,2012年6月4日